時間: 2018-03-30 瀏覽人數: 166
消費升級是這兩年的熱詞,做生意的人如果敏感一點的話,就會知道這四個字所代表的變化正越來越影響到自己的業(yè)績大小。
推動這種變化的背后,其主導力量正是:Z一代的崛起!
.
世界格局大洗牌,隨著中國夢穩(wěn)步實現,此消彼長之下,美國就必然會失去老大的位置,所以視中國為最大競爭對手,千方百計遏制中國崛起,特別是經濟的發(fā)展,是美國的利益需要。
因此,爭奪對方的市場,擴大自己的貿易順差,是自然而然的選擇。為了圍堵中國,利用自己的優(yōu)勢地位在經濟貿易上限制中國的發(fā)展,是美國的基本戰(zhàn)略。而為了應對這種嚴峻的國際形勢,中國的新舊經濟動能轉變也勢在必行。
如今,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,出口已經降到了8%,投資也只占20%,而超過70%是消費拉動。內需擴大,自然減少了對外部的依賴,我們已經到了主要依賴內需帶動經濟增長的階段,所以消費升級在未來10年內都會是當之無愧的主角。
而消費人群的主體就是Z一代。
什么是Z一代?
2014年,美國調研公司Sparks & Honey做了一份名為《遭遇Z一代:忘掉關于千禧一代的一切》的報告。在這份關于95后的詳細報告中,介紹了Z一代(1995—1999年出生)的特點。(其實也可以按照歐美的流行概念稱之為Z世代:1995年至2010年出生的人。下面統(tǒng)稱Z一代)
Z一代是與互聯網同時成長的一代人,他們的大腦經過了信息革命的改造,更熟悉互聯網邏輯,可以如同計算機般多線程同時作業(yè),熟練抓取信息。
相比Y一代(千禧一代:1984-2000出生),Z一代更習慣或更喜歡線上消費,更注重體驗,也更能夠影響家庭的消費支出。而且Z一代“只想代表自己,不想代表別人”,推崇獨一無二的個性,他們認為過去那種傳統(tǒng)、保險的生活選擇不一定能夠通往成功。
據阿里研究院的報告顯示,去年雙11的數據現實,當天購買2萬元以上商品的占比, Z一代遠高于其他年齡段。而根據IBM與美國零售聯合會 (NRF) 共同發(fā)表的調研報告表明,到 2020 年,全球Z一代(Z世代)消費者總數將達到 26 億。
可以確認,Z一代即將成為消費的中堅力量。
.
市場主導權由供給方轉移到消費者身上,是新零售的關鍵之處,任何對此懵懂的商家都難有前途可言。
做生意必須與時俱進,看清楚變化。
隨著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,過去供給方或渠道方作為B端主導市場的形勢已經一去不返了?;ヂ摼W浪潮、信息化、數字化、5G、智能設備等數據智能越是普及和深入,作為C端的消費者的話語權就越大。
當消費者為主導的時代來臨后,傳統(tǒng)商家的優(yōu)勢不再明顯,和新興商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,雙方比拼的將是品牌魅力和創(chuàng)意營銷上,誰能更加了解消費者、贏取消費者的喜愛,誰就成為最大的贏家。
而所謂新零售,就是通過用大數據驅動的重購人、貨、場來滿足并服務新一代消費群體的需求。這種變革,一如過去幾十年供銷社、百貨大樓、大商超的迭代,是以人為本體的時代和市場的自然演化。
.
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的天性,當滿足這種深層需求的物質條件、技術、環(huán)境等成熟后,社會所爆發(fā)出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,對消費和服務市場的沖擊也是勢不可擋的。
如今,國內的網上消費者已經突破7億,而Z一代的喜好和強勁購買力更直接決定了商家的業(yè)績多少。
要知道,Z一代的注意力不超過8秒,也就是說你的產品和服務如果不能在8秒內(實際3-5秒)進入他們的心智模式,你就失去了他們的購買力。
.
無論你同不同意,有沒有做好準備,Z一代已經登場了,你如果還對新零售、全域營銷、柔性供應鏈、社群、新媒體、體驗優(yōu)化、數據資產、品牌重塑、渠道變革、價值和創(chuàng)新、新物種等名詞一無所知的話,那對你的生意而言,是十分危險的。
世界永遠屬于年輕人,Z一代不僅是代表更新、更快、更富創(chuàng)造力的新生族群,他們更是一個新世界。
08-9-25 南方略服務客戶興天下與csst舉行了戰(zhàn)略并購新聞發(fā)布會.
08-9-28 南方略團隊激情登山日,征服鵬程第一峰,超越耐力極限!
08-10-20 祝賀南方略客戶“利歐2008年全球合作伙伴峰會”成功召開!
劉祖軻應邀出席長春第二十四屆中國植保大會并進行了演講。
僑昌化學“優(yōu)質品質,優(yōu)質服務”戰(zhàn)略千人經銷商培訓隆重舉行!
北恩電聲與南方略營銷咨詢項目正式啟動!
劉祖軻出席三亞“2008年全國農藥市場研討會”并進行了專題演講。
南方略品牌總監(jiān)李金林在東莞電臺《創(chuàng)業(yè)課堂》,現場為創(chuàng)業(yè)者“支招”。
陳國峰出席陜西“2009年中國農藥發(fā)展趨勢研討會”并進行了專題演講。
劉祖軻為山東瑞星化工有限公司進行專題培訓。